硬件实力支撑,软件技术实力雄厚
用科技改善公共服务是世界许多国家的目标,停车难、停车秩序不好管理,并不是中国一家之难,各国都存在同样的问题。无论是新加坡盖楼前算好停车位,还是英国利用高昂停车费倒逼居民低碳出行,亦或是中国提出智慧停车概念,都力图以有效方式解决停车难题。日本:累时加倍收费 日本,最主要的方法是推行“拥车者自备车位”政策,通过严格审批购车者提供的泊位供应状况平衡停车供需矛盾。同时为削减交通量,缓解市中心交通拥堵,提高了市中心停车收费,并采取累时加倍收费的办法。同时对部分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,分时优惠的停车服务。新加坡:做足停车场预算 新加坡对建筑物配套的停车场设置有严格规定。不同用途建筑物需根据楼面面积精确计算需匹配的停车位数量,一旦停车位建设不达标,相应的惩罚措施随之而来。这样就确保了建筑物附近一定
如今马路上汽车越来越多,为规范道路交通,不少地区都设置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交通规则,“禁止长时间停车”就是其中之一,那么关于这项规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样的呢?到底停车多久才不算长时间停车呢?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。 什么是“禁止长时间停车”? 禁止长时间停车和禁止停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,虽然两个的标志长得差不多。禁止停车就是不允许汽车停在这个路段,不然就会受到罚款处罚。而禁止长时间停车是这个地方允许停车但是不能够长时间停,用于临时停车完全没问题。 关于"长时间"的定义? 关于这个“长时间”的定义,很多人觉得是几分钟,也有人觉得是十几分钟,但其实,“长时间”的定义并不是由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,而是从驾驶员有没有下车来判断。 如果司机把车停在了禁止长时间停车的
2020年,我国停车位个数有1.19亿个,距离停车位需求量3.77亿个还相差甚远。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2021年,我国停车位数量和需求量分别可达1.31亿个和4.07亿个。从资源供给和匹配的角度来说,资源紧缺会长期存在。 再加上中国现在每年有将近2000万辆车的新增车主,停车位与停车需求的差距还会拉大,停车难的问题会长期存在,因此智慧停车行业的企业也面临着更大挑战,许多停车场运营商和物业管理方都在苦苦寻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。 行业最新、最热门的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是集终端设备(端)、云系统云平台(云)、移动应用软件(边)为一体的整体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。 “端”指的是终端设备,比如停车场的车道识别一体机、车道机器人等,“边”指的是移动应用软件,便于车主端寻求服务以及物业管理方灵活或应急管
近期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《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了以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,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停车问题的高度重视,为未来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城市停车分会会长孙晓波近期接受采访时,分别就我国现阶段智慧停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、企业生存现状、智慧停车项目的运营状况、行业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回答。孙晓波认为,目前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有“停车立法”、“停车规划”和“社会认知”等三方面问题,并强调这个行业只有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,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,竞争力更强。现如今的停车市场,大多数参与者是难以盈利的,孙晓波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。其一,政府也缺钱,用户在选取服务商的时候,追求高性价比,追求物美价廉,甚至违背常识“挤压”
“后ETC时代”来临,ETC产品与技术迈向ETC2.0,未来如何加快ETC+行业的创新应用,如何让ETC成为打通“车路协同”的钥匙,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。红门智慧停车以下梳理了业内专家的一些观点。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 王刚ETC后续如何深化应用?如何与车路协同、智慧高速发展同步?目前有一个设想:第一步:充分利用现有门架、OBU的蜂鸣功能和情报板,实现I2V功能。集成商、设计院可以充分研究,这是产业机会。系统把监测到的拥堵或者事故信息,通过通信系统,传递给后方车辆,提醒后方车辆提高警惕,减低车速。如何实现?现在平均6~8公里就有一个门架,120公里时速情况下,3秒就能传递数据,接收信息后,OBU连续蜂鸣10声,警示司机采取安全措施,同时情报板展示前方几公里出现了什么问题。前提
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,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,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滴滴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《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——践行绿色交通 引领低碳出行》研究报告(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拼车共乘、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逐渐普及,碳减排效应显著。共享出行成纯电动汽车重要应用场景《报告》显示,共享出行已经成为纯电动汽车的关键应用场景之一。截至2020年年底,仅滴滴出行平台累计注册纯电动汽车接近120万辆,占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30%,相当于我国每10辆纯电动汽车,就有3辆在滴滴出行平台注册。2018年以来,滴滴出行的纯电动汽车共计减碳239.8万吨,在全平台占比47.8%。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,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,通过发展共享单车、拼车、顺风车等业务,推动网约车电动化转